精选文章 发表于 2023-10-06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新的学习方式之一。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完成教学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合理协调以上三者的关系,才能实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合作学习 语文探究能力 有效性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呢?
一、成员编排要有科学性
合作学习人数一般以4~6 人为宜,在组合的过程中,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因素,也要考虑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因素,成员的组成应该按照两种组合模式。
异能力分组。异能力分组的方式为优、中、差生的结合,让后进生及中等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很好的帮助,优生在帮助小学成员个过程中,自己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2.同能力分组。同能力分组弥补了异能力分组的局限性,即因为有了优生的思考而其他学生找不到自己的角色,不能主动地参与到交流之中。让优优组合、中中组合和差差组合,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开动大脑。
笔者建议根据不同课堂的要求,让两种合作学习的方式相结合,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盲目的学习永远也没有收获,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我们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小组内具体分工明确,在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者、小组的发言代表、小组补充发言人等,甚至可以提出反对意见的“反对人”,让学生在学习中每人都有分工,每人做什么、干什么能自己清楚。
2.合作学习的目的明确,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对将讨论的结果有个具体的认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进行讨论。
三、精心设置探究的问题和内容
教师设计的探究学习的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具有唯一答案的,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为最适宜。切忌避免为了片面追求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只追求合作的形式,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根本上就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更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必然是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耗时而低效。
四、合理安排合作时机和时间
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要为学习内容服务,服从于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到了一个环节时,按照自己的设计先故设问题,然后宣布合作讨论,而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也煞有介事地进行着合作交流,七嘴八舌,看似非常热闹,在最后教师示意汇报交流时,学生的发言也有条不紊,但是这样的合作学习的实效到底有多少?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学习中形式化和表演话的成分更多。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进行合作交流?怎么进行合作交流?如何把握好每一个契机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是否进行合作学习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正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引导学生合作,让学生迅速地完成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在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启迪、获得灵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五、及时反馈和评价学习成果
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对合作学习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水平。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有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给学生在学习阶段留一些有印象的合作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在合作学习中有收获,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参考资料:[1 ] 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J].青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24),11-16。
[ 2] 林 俊.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策略[J].山西教育,2003 ,(1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