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发表于 2023-10-06
摘要: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个性化,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等将会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在强大的信息化面前,《税法》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多媒体层次,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学习效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税法 信息化 教学设计
一、《税法》课程性质
税收是指国家为了行使其职能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在国民经济和公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普遍影响。美国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弗兰克林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一是纳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税收事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税法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税法》课程在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专门培养财经类人才的会计专业和税务专业,《税法》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会计职称考试的必考内容,也是注册会计师的必考科目。由于企业的涉税问题与其他经济事项密切相关,因此,《税法》课程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
《税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税收法律,分析税收问题,正确处理各种涉税业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涉税领域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通过《税法》课程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使学生能够正确贯彻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维护税法尊严,能够准确核算企业的涉税事项及按时进行纳税申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该课程直接对应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办税员岗位和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岗位的办税业务。
二、《税法》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相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提供学生的信息素养、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突出行业性、职业性、应用性。围绕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税法》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紧扣就业导向,面向岗位需求,围绕办税员岗位和税务代理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模块,实现岗位与课程内容一体化。依据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涉税工作项目开发教学项目,按照我国目前开征的18个税种为主线,将办税员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改造后作为学习任务,按办税员岗位的实际工作场景模拟教学场景,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税收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技术与纳税服务紧密结合,税收征收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企业涉税事项的处理与纳税申报也要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税法政策的时效性及互联网技术在纳税申报中的广泛应用,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构建可体验、可交流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利用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各省市国税局、地税局网站的自助办税系统,将税法理论知识和企业纳税实务专业训练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的模式。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等,兼顾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强调岗位分工与协作,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促进综合职业素养养成。
大数据时代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平台,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在学习《税法》课程之前,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税法》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奠定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载体,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三、《税法》课程信息化教学手段
《税法》课程是一门以操作性为主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借助PPT等多媒体课件,以讲授为主,以税收法条和税款计算为主要教学内容,课件中使用的图片、图表、音像资料较少,动画效果不明显,使教学效果大受影响。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利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让学生通过网上办税系统自主学习税法条文;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信息技术载体,手机、平板、笔记本等,以音频、图片、Falsh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直观、完美地体现。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分析、角色实训、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整合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学习,逐步向翻转课堂迈进。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始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始终结合立体多维化的网络空间课程和信息技术,即时交流即时评价。
四、《税法》课程信息化教学实施
《税法》课程的教学实施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拓展三个部分。在课前准备阶段,主要通过QQ和微信平台分享网络资源,布置学习任务,通过税收新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每个学习小组准备汇报PPT,课堂进行演示。
课堂教学分为情景导入、自主学习、角色扮演、师生互评。在情景导入环节,通过模拟办税员工作场景,将班级同学进行自由分组,每个小组代表一家企业,以便进行不同企业的涉税案例操作。通过各小组的理论汇报和教师的理论点评,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论认识。然后进入自主学习阶段,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答疑解惑,加强引导。通过小组学习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借助各省市国税局、地税局的网上办税系统,通过角色扮演,汇报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课堂教学中的“做中学”。根据各小组的汇报和演示,先由其他小组学生点评,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重申教学重难点,并对学生在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展示课堂教学中的“做中教”。
本课程重在操作,因此,课堂教学结束以后,需要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基地企业,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涉税业务进行税费核算和纳税申报,任务完成后由企业的财务经理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学生完成企业工作任务以后,需要在线提交工作日志,在QQ\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实现案例共享。
课程结束后,需要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主要是根据考试结果作为教学效果的依据。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足以全面衡量教学效果,需要根据教学组织方式,通过在线测评、课堂点评、知识竞赛、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来综合测评教学效果,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多元性和动态性。
五、《税法》课程信息化教学反思
在互联网加教育的大背景下,《税法》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采用了视频、微课、网络课堂等多种信息资源,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凸显了四化优势,即教学过程信息化、学生参与个性化,交流形式多样化、考核评价多元化。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角色实训法,进一步向翻转课堂迈进,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在逐步到来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必然带来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才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J], 中国市场,2015 (7) .
2.刘青、李雪平.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8) .